当前位置:PO18全书>书库>综合其它>三国之化龙> 第705章 交州献礼

第705章 交州献礼

  陶谦奔赴南阳上任之后,李易又在东海郡停留了足足半个多月方才带着大军启程北上。
  这半个月里,在糜竺、陈登、赵昱、曹豹这些人的带头下,徐州官员,无论文武品阶高低,整体上非常配合李易的工作,少数对李易有不满的,比如孙乾这些类人,基本都在李易入城之前就被陶谦批准了辞呈。
  对于这些人,李易展现了他宽宏大度的一面,不但没有为难,还送这些人马车、书籍,甚至是路途花销,最大限度的降低了这些人对他的敌意。
  当然,李易作为上位者,自然不可能全是温和的一面。
  有糜竺和陈登这些“内贼”的配合,在进入徐州前李易就拿到了一张名单,上面都是对他极度不满,公开抨击,甚至是厌恶仇视他的官员以及世家。
  李易接管徐州之后,名单上的官员大多辞官归于田园,对于这些人李易没什么好说的,不会为难分毫,但有那么一小部分人却是一边在心里骂着李易,一边稳稳的坐在官位上不动弹,这对李易来说就有点无法忍受了。
  李易从来都是个有点小气的人,向来都是他算计别人,现在有人一边骂他,还一边吃他发下的俸禄,世上哪有那么便宜的事?
  于是,这些官员一个不剩,全都被李易借着查账反腐的名头给撸了下去,其中贪赃枉法严重,或者借着权势鱼肉乡里的,都被李易以为民做主的名义给砍了脑袋,少数问题比较少,不至于丢官的,李易就让人从他们的家人亲戚身上下手,结果就是这些被李易撸下去的家伙没有一个是冤枉的,李易完全是按照律法办事,根本没有打击报复。
  收拾官员之后就是世家,这就更方便了,那些劣迹严重,甚至是惹得百姓怨声载道的,直接兵马上门抄家,对于劣迹不大的,李易的手段也相对温和,叫人查一查他们名下的田产与丁口,看看实际数目与官府的记录相差多少,该没收的就没收,然后再瞧瞧家里有没有窝藏凶犯甚至反贼,然而乱世的世家之中,谁家里没几个背着几条性命的猛人?
  于是,又是一查一个准,一批站在李易对立面的世家倒了血霉。
  这些发生在徐州的事情虽然看起来有点折腾,但因为准备工作充分,处理起来其实是非常效率的,并没有花费多少经历,许多时候李易喝喝酒,睡上一觉,第二天睁眼就有人把事情给他办妥当了。
  真正叫李易在意的事情,却是全都在北边。
  首先,按照李易与他麾下文武的预判,袁谭与颜良得知他的到来,且是一路势如破竹,应该主动退兵才是,若是继续固守青州,简直是自绝后路,与求死无异。
  所以,李易原本的打算非常好,等袁谭前脚退走,他就带兵接收空城,对外就说这城池是他从袁谭手里打下来的,然后以此跟田楷扯皮,扯到田楷认怂。
  可让李易没想到的是,袁谭的确撤兵了,但他只撤了一半,如今袁谭主力全都聚集在了济南一带,俨然一副要死守的架势。
  为此,李易特招众人商议,他怀疑袁绍有诈,甚至暗中往青州增派了大军,但几次斥候查探之后,并未发现青州兵马数目有增多的迹象。
  李易又怀疑袁谭暗中与对头握手言和,勾结了臧霸或者田楷,共同对抗他这个强敌。
  李易疑心很重,担心阴沟翻船,便命人警告臧霸不可自误,这次态度强行,效果更是不错,臧霸似乎感觉到李易即将北上,他已经没了回旋余地,终于表态愿意归附李易,并放弃手中兵马。
  只是臧霸额外提了一个要求,他希望李易可以承诺杀尽曹操与夏侯两家族人,为开阳,以及彭城被屠杀的百姓报仇。
  对此,李易再三斟酌之后,只答应今后会杀曹操,但曹操与夏侯族人并不会被牵连在内。
  三国英雄之中,曹操是李易比较喜欢的,这点还在刘备之上。
  可是李易杀刘备的时候有负罪感,而对于曹操,李易或许会觉得可惜,但下手的时候绝对不会有分毫的心理负担。
  单是曹操一伙人在徐州干的事情,就足够把他的九族灭上好几遍了。
  但是,杀曹操是罚,而不是恨,李易还不至于灭人家满门,更何况冲着夏侯涓,还有被他早早预定的曹操那几个闺女,这叫李易怎么下狠手?
  所以,李易答应的只是杀曹操一个。
  消息送出之后,臧霸很快就有了回复,他没有在这个问题上与李易讨价还价,毕竟臧霸拖到现在才表态,他也害怕要求太多,惹恼了李易,让李易在收拾曹操之前先把他给办了。
  然而,臧霸不知道的是,李易收到他回复之后,并没有太过欢喜,李易依旧在猜测袁谭是否用什么条件打动了臧霸,两人联手在青州给他设下了圈套。
  李易身边的人也不认为李易的怀疑是杞人忧天,实在是袁谭留在青州的胜算太小了,既然袁谭敢战,必然有所倚仗,怀疑到臧霸身上很正常。
  除了这两者,就是青州田楷那边,李易再次提出去青州助战,依然被田楷严词拒绝,坚决不允许李易干涉青州内部事务,这让李易很是不快。
  袁谭收缩兵马的时候,田楷就没有追击,直到现在也是按兵不动,摆明就是想看李易与袁谭先做过一场,他好趁机参与,或者是干脆渔翁得利。
  就田楷的立场来看,他的做法没错,可李易就是感觉很不好。
  虽然李易现在还不愿与公孙瓒敌对,可如果田楷真的不给他面子的话,李易也只能撂下脸皮不要了,反正他与公孙瓒中间还隔着袁绍呢,李易不信公孙瓒的兵马能跨过冀州来跟他打仗。
  至于田楷本人,袁谭能如入无人之境一般,轻松打下小半个青州,这样的人才白送李易也不稀罕。
  徐州的情况大抵就是如此,坏消息居多,唯一的好消息也被李易怀疑有诈,整体情况不怎么样,但好在李易自身的优势够大,北边的现状并不会对最后的结果有实质性的影响,更不至于坏了李易的心情,因为除青州外,其他地方还是有不少好消息的。
  李易最先知道的,是东郡河北诸县发生的民变。
  最初听到收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许多人,特别是徐州本地官员都以为这是李易的手笔,是李易叫人在东郡煽风点火,给袁绍添麻烦。
  然而李易自然明白,东郡的事情虽是因为免赋税的事情而起,但真的不是他的安排。
  思虑了一番,李易对此事不承认,也不否认,一边偷乐,一边叫人给臧洪写了一封长信,以一副襄侯爱世人的口吻说乱世民生不易,虽偶有叛乱,也是生活所迫,是无奈之举,民心依旧向善,所以请臧洪用心教化百姓,切莫对无辜百姓举起刀兵,只要东郡百姓安好,他李易就替东郡百姓谢过臧洪了。
  李易去这封信没什么明确的意义,主要就是给袁绍添堵,他很爱惜百姓不假,但百姓在他心里却有着先后主次之分,最重要的自然是他治下之民,那些不在他治下的,暂时只能抱歉了。
  除了东郡,还有一个好消息是郭嘉送来的。
  大约一月之前,交趾太守士燮备下重礼,装了整整二十辆马车,外加六头大象,由士壹带着北上,作为交好李易之用,并顺便求购纸张。
  这一行人一路北上,一路听着李易的各种战绩,最后更是知道李易已经是大将军了,让士壹受了很大的刺激。
  于是,士壹一行人到长沙的时候,去见了一趟蔡瑁,商谈之后,士壹这一行使者就改了名目,从交好求购,改成了为大将军贺,打着交州旗号,牵着大象,一路上招摇好不热闹。
  郭嘉给李易写信说明了情况,建议李易修改部分对外方略,在今后开始交好交州。
  自李易到了荆州,他一直都很在意与周边势力的关系,更是一早就定好了不同阶段与天下各个势力之间的相处方式,也正是因此,李易虽然一步步的打下了许多的地盘,却从未出现举目皆敌,被天下诸侯围攻的悲催场面。
  而交州作为荆州的邻居,李易自然也有着相应的布置。
  交州在大汉最南,很是偏远,且道路难行,将交州收入麾下,李易获利很少,反而要担负许多负担,相反,放着交州不管,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军师上,交州都对荆州没什么威胁。
  所以李易一开始就对交州不怎么感冒。
  当时担任交州刺史的,是名将朱儁的长子朱符,是朱皓的兄长,同样,朱符也是心向大汉的。
  因为有个好爹,再加上天高皇帝远的缘故,朱符这人在交州做事很是霸道,虽然是大汉的拥护者,却也是地方上的土皇帝,很是不得民心,李易当上荆州牧之后,按说朱符应该主动表示庆贺一下,但事实上却是一点动作都没有,甚至坊间有传言,朱符曾当众嘲笑李易出身,说李易根本就是沐猴而冠。
  于是,综合考量之后,李易最终把交州定位在了一个不冷不热,不闻不问的关系上,朱符也很“配合”,几年过去,两边的高级别官员基本就没什么往来。
  这一情况直到朱皓被许褚撞死发生了改变。
  李易担心朱符会兴兵为朱皓报仇,就知会了郭嘉和蔡瑁,让他们在南边加强戒备。
  但也只是加强戒备而已,交州位置太偏了,路又不好走,对荆州的威胁非常有限。
  然而,朱符的兵马没有北上,反倒是士壹带着礼物来了。
  按照士壹的说法,在朱皓死亡的消息传入交州之前,朱符就因为对百姓压迫太过,引发内乱,于混乱中被百姓杀死。
  郭嘉在信中告诉李易,士家在交州势力很大,也很爱护百姓,在当地非常有威望,所以,尽管没有直接证据,但朱符的死怎么看都有士家的暗中参与,最起码也是知情者,
  而且,朱符死后,交州的军政大权几乎全部落在了士家人手中。
  郭嘉推断,交州变故中士家扮演的角色或许并不光彩,甚至还是无奈之举,尽管最终获利巨大,但也因此背负了巨大的压力,特别是还有李易这个强的不讲道理的邻居在,他们怕是睡觉都不踏实。
  所以,郭嘉认为士家割据自立的可能性非常小,这次给李易送重礼,其实就是一种主动服软,找靠山的表现。
  于是,郭嘉建议李易当对士家进行拉拢,至少要安抚士家一下,保证交州数年内不出变故,那么等李易打败袁绍,再西进掌握朝廷之后,只需一纸调令,一个侯爵,就能够轻易收服交州。
  李易认为郭嘉说的很有道理,而且他记得历史上士燮最后好像是投靠了孙权,而他如今的势力已经远远强过孙权,将来还怕不能收服士燮?
  也就是交州太远,管理起来太麻烦,不然李易觉得自己直接任命一个交州刺史,多半也是可行的。
  于是,几番斟酌之后,李易上书朝廷,先是对朱符的意外身亡表示了惋惜与心痛,然后又言明地方上不可一日无官,否则民乱再起,恐酿成大祸,幸有交趾太守士燮世代忠良,且为人宽厚有度,礼贤下士,深得交州百姓爱戴,正好稳定交州民心,所以,李易举荐士燮为交州刺史,希望朝廷可以应允。
  除去这一封正式上书之外,李易还分别给伏完,以及士燮本人写了信。
  李易告诉伏完,他举荐士燮是害怕有人在交州安排人手,对他不利,希望伏完可以让朝廷明白他的苦衷。
  当然,这只是翁婿二人的配合,实际上,李易在上书的当天,就以大将军的名义给士燮发了一道正式任命,任命士燮为交州刺史。
  李易相信,士燮多半不会拒绝这道任命,而一旦士燮接了,基本就没回头路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