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全书>书库>穿越重生>燃烧的海洋> 第一百零一章 高歌猛进

第一百零一章 高歌猛进

  阿博赫尔迅速沦陷,给印度军队敲响了警钟。
  为了稳住军心,印度西北战区司令官在当天上午下令枪决了十四名率先带领部队逃跑的前线指挥官,随即下达了死守阵地的命令,要求各级部队战斗到最后一人,绝对不能后退半步。
  问题是,不后退就能挡住中国军队吗?
  上午十点左右,第十三集团军的前锋部队已经抵达了珀丁达西面大约十五公里处。
  面对已经严阵以待的印军,第十三集团军的前锋部队没有停下来,只是把阵容转变为突击队形。
  印军能做的,也就是死守阵地。
  这场战斗打得异常残酷,之前还信心满满的印军官兵很快就发现,他们根本无法阻挡那些外形怪异的装甲战车。
  与第四代主战坦克相比,反装甲作战平台最大的外形特点就是采用了无人炮塔。
  虽然中国与美国在研制第四代主战坦克的时候,都考虑过采用无人炮塔,但是在研制过程中都放弃了这个方案。主要原因就是,第四代主战坦克依然采用了传统火炮,即便是电热化学炮,也属于传统火炮,因此炮塔不可能做得很小,如果把全部人员都防止在车体内,将导致车体内部空间过于拥挤,而炮塔空间却得不到有效利用。此外,电热化学炮的自动装填系统非常复杂,可靠性不是很高,就算不设置装填手,在必要的时候,也得由车长或者炮长来排除故障。如此一来,就很有必要让车长与炮长留在炮塔内,也就是采用第三代主战坦克的传统布局。
  电磁炮取代了电热化学炮之后,这些问题都不存在了。
  因为有了电磁炮,所以第五代主战坦克的炮塔可以做得足够小,而且电磁炮不需要使用发射药,而且弹丸质量也比大口径电热化学炮轻得多,因此装填系统更加可靠,鼓掌率能够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如此一来,就没有必要把车长与炮长留在炮塔里面,也就没有必要采用有人炮塔了。
  无人炮塔的最大特点就是外形尺寸小得多,意味着中弹率低得多。
  根据第五次中东战争中,阿以双方装甲战的统计结果,在被击毁的坦克中,炮塔中弹率高达百分之四十八,而且半数以上被彻底摧毁的坦克,都是因为炮塔中弹之后,导致储备在炮塔里的弹药殉爆。相反,在车体中弹的情况下,弹药殉爆的几率低得多,大部分损伤都能修复。
  由此可见,采用无人炮塔的好处非常突出。
  当然,这不是让印军胆怯的主要原因。
  因为没有制空权,中国空军的打击又非常猛烈,所以印军把很多主战坦克埋在了反坦克阵地上,只露出炮塔,充当固定反坦克火力点。结果印军却发现,他们这么做根本没有多少意义。
  根据第十三集团军的作战记录,一辆反装甲作战平台在三千五百米外,用一枚穿甲弹打穿了印度坦克前面厚达五米的土墙,然后击穿了m27a1的车体正面装甲,穿甲弹在贯穿了整辆坦克,击毙了驾驶员、穿过中央的战斗舱、摧毁了发动机与变速箱之后,从坦克后部底甲板处穿出,最后穿透了近三米的硬质地面才停下来。该反装甲作战平台打出的第二发穿甲弹直接命中了m27a1的炮塔,在打穿了炮塔正面装甲之后,溅射的碎片击毙了炮塔里的车长与炮长,然后打中了炮塔尾部的弹药舱,引爆了里面的榴弹,最终导致储备在车体里的液体发射药殉爆。这两炮的间隔时间仅仅只有四秒钟,而m27a1在发射药殉爆后,炮塔飞出了十几米。
  面对如此犀利的炮火,印军的任何防御手段都没有用。
  当然,遭到攻击的不仅仅有埋藏起来的坦克,还有印军的火力点。
  在打击步兵火力点的时候,反装甲作战平台使用的不是穿甲弹,而是穿甲威力稍逊,但是具有爆破效果的榴弹。受线圈电磁炮口径限制,榴弹的威力不是很大,但是足以摧毁任何一种步兵火力点。
  相对而言,对付步兵火力点,最有效的武器不是反装甲作战平台,而是多用途平台。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以往所说的步兵战车。
  当时,多用途作战平台没有配备电磁炮,使用的是口径为四十毫米的机关炮,另外还有一具四联装反坦克导弹发射器。在作战使用中,多用途作战平台的主要任务就是伴随反装甲作战平台战斗,对付敌人的步兵与装甲战车。在性能上,机关炮的射速比电磁炮高得多,而且威力也足够大。更重要的是,在对付一些坚固火力点的时候,可以使用配备爆破战斗部的导弹。
  当然,在反装甲作战中,多用途作战平台的性能就不怎么样了。
  不是动能反坦克导弹的威力不够,而是在防护性能上,多用途作战平台只达到了步兵战车的级别,即只能抵挡小口径穿甲弹。如果被坦克炮发射的穿甲弹击中,后果肯定会非常严重。
  战线上,印军的死守很快就变成了无谓牺牲。
  在战线被中国军队突破之后,很多印军既没有继续抵抗,也没有逃跑,而是留在了阵地上,等待中国军队收容。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向中国军队投降。
  在这场战斗中,至少有七个印军步兵营成建制投降,而且是由营级指挥官率领全营官兵集体投降。
  这个结果,恐怕连戚凯威都没想到。
  到了当天傍晚,第十三集团军就攻入了珀丁达,占领了中央火车站。
  仅仅用了十六个小时,中国陆军就在印度境内突击了一百多公里,占领了印度西北地区最重要的铁路枢纽中心。
  当时,不但印军指挥官不敢相信,连美军顾问都觉得难以置信。
  要知道,美国援助给印度的都是美军现役的主力装备,坦克以m27a1为主,还提供了大量的反装甲武器。战争爆发前,美军顾问估计印军至少能在边境防线上坚持一周,有很大的把握守住珀丁达。
  显然,这个结果与美军顾问的预测截然不同。
  摆在印军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守住新德里?
  当然,美军顾问看到的却是另外一个问题,即中国陆军的主战装备已经全面超越了美国陆军,拥有了跨代优势。这就好比在半个多世纪前的海湾战争一样,美军的m1a1能够毫不费力的干掉伊拉克的t-72。这种装备性能上的代差,很难通过数量弥补,美国陆军根本比不上中国陆军。
  显然,美国陆军必须尽快装备新式主战平台。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到了十日夜间,印度当局必须得做出一个决定:继续留守新德里,还是赶在中国军队打过来之前离开。
  以当时的情况,没有任何人相信印军能够守住新德里。
  甚至有人认为,只要中国陆军继续推进,能在两天之内攻占新德里,印度陆军连拼死抵抗的机会都没有。
  只是,到了下半夜,战局出现了转折。
  不是印度陆军反败为胜,而是中国军队在攻占了珀丁达之后,没有向新德里进军,而是开始扫荡周边地区。
  这也正是作战计划的一部分。
  占领了印度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中心之后,第十三集团军的主要任务是切断新德里通往克什米尔地区的交通线,为巴基斯坦创造攻占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机会,因此首先就得扫荡珀丁达周边地区。
  鉴于先头部队在进攻中的突出表现,第十三集团军把作战部队拆编成了突击集群。
  当时,每个突击集群由一个装甲营或者坦克营为核心,配备三十到四十辆反装甲作战平台,再辅助一个机械化步兵营,配备四十辆以上的多用途作战平台,在后方则由炮兵营提供直接火力支援。
  也就是说,一个突击集群的前线作战兵力还不到一千人。
  看上去,作战兵力并不多,可是战斗力绝对足够强大。以十日的战斗来看,一个突击集群的战斗力超过了一个印军装甲师。如果在开阔地带作战的话,甚至能够打垮两个印军师的装甲部队。
  十一日凌晨,第十三集团军就派出了六支突击集群,分别沿着铁路线推进。
  天亮后,第十三集团军由派出了四支突击集群,分别沿着公路线推进,并且在后方组织了四支突击集群充当预备队。
  这一情况,立即被印军发现了。
  似乎,印军也因此看到了希望。
  当时,连美军顾问都认为,中国军队太托大了,在战线还不稳固的情况下,就让主力突击部队分散作战,等于主动给了印军各个击破的机会。如果能够抓住这次机会,消灭第十三集团军的突击集群,那么印军就有希望守住新德里,甚至有希望在本土防御作战中击败中国军队。
  果真如此的话,印军就有希望重创中国陆军,改变战场局面。
  当然,即便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只要能够消灭几支突击集群,也能极大的提高印军官兵的士气,打破中国军队无法战胜的神话,迫使中国军队的指挥官采取更加保守的战术,从而挫败中国军队的锐气。
  为此,印军开始了积极准备。(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